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招生考试 财务资产 人事师资 教学质量 学生管理 学风建设 对外交流合作 其他 2021年就业质量年报3-4 第三章 毕业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一、毕业生服务社会情况 (一)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1.总体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从已落实的就业单位性质看,“民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就业比例最高,占比达到29.11%;其次是“其他”,占比为28.59%;再次为“其他企业”,占比为18.50%。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1 2021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样本数 占比 民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 225 29.11% 其他 221 28.59% 其他企业 143 18.50% 其他事业单位 78 10.09% 国有企业 32 4.14% 高等教育单位 22 2.85% 社会组织 10 1.29% 中初教育单位 10 1.29% 党政机关 8 1.03% 城镇社区 7 0.91% 医疗卫生单位 5 0.65% 农村建制村 4 0.52% 三资企业 4 0.52% 科研设计单位 3 0.39% 部队 1 0.13% 合计 773 100.00% (二)就业职业类别分布 在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职业属于“其他人员”最多,占比为40.10%;其次是“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12.55%,再次为“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占比为12.42%。具体见下表所示: 表3-2 2021届毕业生职业类别分布 职业类别 样本数 占比 其他人员 310 40.10%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97 12.55%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96 12.42% 教学人员 82 10.61% 工程技术人员 62 8.02% 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40 5.17% 经济业务人员 19 2.46%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18 2.33% 金融业务人员 11 1.42% 公务员 8 1.03% 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 8 1.03% 文学艺术工作者 7 0.91%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5 0.65% 科学研究人员 4 0.52% 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 3 0.39% 军人 2 0.26% 体育工作人员 1 0.13% 合计 773 100.00% (三)就业行业分布 1.总体就业行业大类分布 在已落实就业单位的2021届毕业生中,在“制造业”行业内就业人数最多,占比达到15.91%;其次是“教育”行业,占比为15.14%;再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为11.77%。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3 2021届毕业生就业行业门类分布(行业大类) 行业门类 样本数 占比 制造业 123 15.91% 教育 117 15.1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91 11.77%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73 9.44% 批发和零售业 50 6.4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9 6.34% 住宿和餐饮业 49 6.34% 建筑业 39 5.0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3 4.2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4 3.10% 农、林、牧、渔业 24 3.1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2 2.85%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1 2.72% 房地产业 20 2.59% 金融业 18 2.33% 卫生和社会工作 11 1.4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8 1.03% 采矿业 1 0.13% 合计 773 100.00% (四)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分布 2021届毕业生中有412名同学各类企业工作,就企业规模而言,大部分毕业生在“小微企业”工作,占比49.03%;其次是“中型企业”占比24.27%。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4 2021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 企业规模 样本数 占比 小微企业 202 49.03% 中型企业 100 24.27% 其他大型企业 70 16.99% 世界500强企业 29 7.04% 未列入世界500强的中国500强企业 11 2.67% 合计 412 100.00% 二、毕业生服务国家需求情况 (一)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情况 1.毕业生服务国家基层项目情况 2021届毕业生中有7名同学服务国家基层项目,其中5名学生,占比71.43%的毕业生参与“特岗计划”,其次是服务“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计划,分别占比14.29%。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5 2021届毕业生服务国家基层项目情况 选项 样本数 占比 特岗计划 5 71.43% 大学生村官 1 14.29% 三支一扶 1 14.29% 合计 7 100.00% 2.毕业生服务地方基层项目情况 2021届毕业生中有8名同学服务地方基层项目。 表3-6 2021届毕业生服务地方基层项目情况 选项 样本数 占比 其他 8 100% 合计 8 100% (二)毕业生服务国家重点领域情况 对2021届毕业生进行服务国家重点领域情况进行统计,其中有698名毕业生选择“以上都不是”,占比90.30%;其次是选择“国家重要领域”的有41名毕业生,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为5.30%;再次是有34名毕业生选择“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大项目”,占比4.40%。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7 2021届毕业生服务国家重点领域情况 选项 样本数 占比 以上都不是 698 90.30% 国家重要领域 41 5.30% 国家重大工程 21 2.72% 国家重大项目 13 1.68% 合计 773 100.00% (三)毕业生服务艰苦边远地区情况 2021届毕业生中有38名同学参与“就业单位所在地是否属于艰苦边远地区”调查,大部分毕业生已落实的就业单位不属于艰苦边远地区,占比为89.47%,已落实就业单位属于艰苦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占比10.23%。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3-1 就业单位所在地是否属于艰苦边远地区 三、毕业生服务地方发展情况 (一)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情况 调查显示,学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但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占毕业生总数的59.12%;省外就业比例最高的是江苏省,占比为10.48%,再次为浙江省,占比为8.67%。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8 2021届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 就业省份 样本数 占比 河南省 457 59.12% 江苏省 81 10.48% 浙江省 67 8.67% 广东省 49 6.34% 北京市 34 4.40% 上海市 26 3.36% 安徽省 10 1.29% 山东省 8 1.03% 福建省 7 0.91% 天津市 6 0.78% 湖北省 5 0.65% 湖南省 5 0.65% 四川省 5 0.65% 山西省 4 0.52% 重庆市 2 0.26% 海南省 1 0.13% 河北省 1 0.13% 吉林省 1 0.13% 辽宁省 1 0.13% 内蒙古自治区 1 0.13% 陕西省 1 0.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 0.13% 合计 773 100.00% 其中就省份所在区域而言,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最多,占比62.23%,其次是东部地区,占比36.22%,第三是西部地区,占比1.29%。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3-2 总体就业省份分布 (二)毕业生河南省内就业情况 选择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学校所在的郑州市,占省内就业人数的35.67%;其次是焦作市,占比为9.85%,再次为濮阳市市,占比为7.66%。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9 2021届毕业生省内就业分布 省辖市 样本数 占比 郑州市 163 35.67% 焦作市 45 9.85% 濮阳市 35 7.66% 周口市 29 6.35% 洛阳市 27 5.91% 新乡市 22 4.81% 信阳市 22 4.81% 驻马店市 22 4.81% 漯河市 19 4.16% 安阳市 17 3.72% 南阳市 17 3.72% 开封市 16 3.50% 商丘市 11 2.41% 平顶山市 7 1.53% 许昌市 3 0.66% 鹤壁市 2 0.44% 合计 457 100.00% 省内就业的毕业生,在豫中地区就业的最多,占比42.01%,其次是豫北地区,占比26.48%,再次是豫南地区,占比13.35%。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3-3 河南省辖市分布 (三)毕业生服务河南省发展情况 1.毕业生服务河南建设总体情况 对2021届毕业生进行服务河南建设方面的调查,回收280份有效问卷,其中毕业生选择最多的是服务河南“重点产业”,占比为47.50%,其次是服务河南“战略行动”,占比31.79%,具体如下表所示: 图3-4 2021届毕业生服务河南建设领域情况 2.毕业生服务河南重点战略行动情况 对2021届毕业生进行服务河南省重点战略行动情况进行统计,共有243名毕业生参与此项调查。其中有25名毕业生选择“绿色食品”,占比10.29%;其次是22名毕业生服务“科教资源引聚突破行动”,占比9.05%。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10 2021届毕业生服务河南省发展情况 选项 样本数 占比 绿色食品 25 10.29% 科教资源引聚突破行动 22 9.05% 新型建材 15 6.17% 新一代信息技术 15 6.17% 公共安全 14 5.76% 营商环境优化行动 13 5.35% 电子制造 11 4.53% 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行动 11 4.53% 生命健康 10 4.12% 节能环保 9 3.70% 网络安全 9 3.70% 中心城市能级提升行动 9 3.70% 装备制造 9 3.70% 高端装备 6 2.47% 现代轻纺 6 2.47% 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乡村建设行动 6 2.47% 基础能力和民生补短板行动 5 2.06% 新能源及网联汽车 5 2.06%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5 2.06% 高质量党建引领行动 4 1.65% 生物医药 4 1.65% 新能源 4 1.65% 资源环境 4 1.65% 高能级开放平台提质行动 3 1.23% 区块链 3 1.23% 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 3 1.23% 5G 2 0.82% 生物育种 2 0.82% 先进金属材料 2 0.82% 新能源汽车 2 0.82% 新一代人工智能 2 0.82% 前沿新材料 1 0.41% 生态治理和生态廊道建设提质行动 1 0.41% 先进材料 1 0.41% 合计 243 100.00% 第四章 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 一、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指的是高校毕业生所获得的工作优劣程度及工作固有特征满足高校毕业生要求的程度,因此,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水平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满意度 2021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95.08%(包括“很满意”、“满意”和“一般”),表明毕业生对就业的岗位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认同感较高,对已落实的工作整体与自身的就业期望比较相符。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4-1 2021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二)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分性别看,女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男生。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4-2 2021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性别) 二、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 (一)总体就业专业相关度 2021届毕业生的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很相关”、“相关”和“一般”)调查数据表明,有65.07%毕业生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高。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3 2021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情况 (二)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原因 根据2021届毕业生的反馈,他们认为自己就职岗位与所学展业不相关的主要原因是“其他”,占比34.30%,其次是“薪酬较低”,占比22.02%,再次是“就业机会太少”,占比20.22%。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4-4 2021届毕业生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原因 三、毕业生工作适应情况 对2021届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调查显示毕业生基本上都能在三个月内适应工作岗位,占比为88.10%。其中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在“1个月”内适应岗位工作,达到52.91%,其次是“3个月”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达到17.85%;“2个月”能适应的占比17.34%。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4-5 2021届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 四、工作胜任情况 根据2021届毕业生反馈,目前对工作的胜任情况如下图所示。44.63%的毕业生认为能够“比较胜任”当前工作;29.37%的毕业生认为“一般”;24.97%的毕业生认为“完全胜任”;仅有0.13%的毕业生表示“完全不胜任”和0.91%的毕业生“比较不胜任”目前的岗位。由此可见,2021届毕业生工作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胜任岗位工作任务。 图4-6 2021届毕业生工作胜任情况 五、岗位匹配度情况 就2021届毕业生现就职岗位的岗位匹配度看,总体匹配度较高(含“很匹配”、“匹配”和“一般”),为95.98%。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7 2021届毕业生岗位匹配度 六、毕业生工作与求职预期吻合情况 对2021届毕业生关于从事的工作与求职预期吻合情况调查可知,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吻合(含“很吻合”、“吻合”“一般”),占比89.4%。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4-8 2021届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求职预期吻合情况 七、毕业生离职率调查 (一)总体离职率 2021届毕业生更换工作的频率较高,据调查反馈,38.81%的毕业生没有更换过工作岗位,更换“1次”工作的毕业生占比34.28%。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9 2021届毕业生就业稳定性 (二)离职的原因 在更换过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调查更换工作的原因,选择“其他”原因的,占比32.22%;其次是“发展前进有限”占比21.13% ;再次是“工资福利较差”的占比20.50%。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10 2021届毕业 返回
2021年就业质量年报3-4 第三章 毕业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一、毕业生服务社会情况 (一)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1.总体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从已落实的就业单位性质看,“民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就业比例最高,占比达到29.11%;其次是“其他”,占比为28.59%;再次为“其他企业”,占比为18.50%。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1 2021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样本数 占比 民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 225 29.11% 其他 221 28.59% 其他企业 143 18.50% 其他事业单位 78 10.09% 国有企业 32 4.14% 高等教育单位 22 2.85% 社会组织 10 1.29% 中初教育单位 10 1.29% 党政机关 8 1.03% 城镇社区 7 0.91% 医疗卫生单位 5 0.65% 农村建制村 4 0.52% 三资企业 4 0.52% 科研设计单位 3 0.39% 部队 1 0.13% 合计 773 100.00% (二)就业职业类别分布 在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职业属于“其他人员”最多,占比为40.10%;其次是“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12.55%,再次为“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占比为12.42%。具体见下表所示: 表3-2 2021届毕业生职业类别分布 职业类别 样本数 占比 其他人员 310 40.10%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97 12.55%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96 12.42% 教学人员 82 10.61% 工程技术人员 62 8.02% 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40 5.17% 经济业务人员 19 2.46%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18 2.33% 金融业务人员 11 1.42% 公务员 8 1.03% 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 8 1.03% 文学艺术工作者 7 0.91%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5 0.65% 科学研究人员 4 0.52% 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 3 0.39% 军人 2 0.26% 体育工作人员 1 0.13% 合计 773 100.00% (三)就业行业分布 1.总体就业行业大类分布 在已落实就业单位的2021届毕业生中,在“制造业”行业内就业人数最多,占比达到15.91%;其次是“教育”行业,占比为15.14%;再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为11.77%。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3 2021届毕业生就业行业门类分布(行业大类) 行业门类 样本数 占比 制造业 123 15.91% 教育 117 15.1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91 11.77%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73 9.44% 批发和零售业 50 6.4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9 6.34% 住宿和餐饮业 49 6.34% 建筑业 39 5.0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3 4.2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4 3.10% 农、林、牧、渔业 24 3.1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2 2.85%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1 2.72% 房地产业 20 2.59% 金融业 18 2.33% 卫生和社会工作 11 1.4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8 1.03% 采矿业 1 0.13% 合计 773 100.00% (四)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分布 2021届毕业生中有412名同学各类企业工作,就企业规模而言,大部分毕业生在“小微企业”工作,占比49.03%;其次是“中型企业”占比24.27%。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4 2021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 企业规模 样本数 占比 小微企业 202 49.03% 中型企业 100 24.27% 其他大型企业 70 16.99% 世界500强企业 29 7.04% 未列入世界500强的中国500强企业 11 2.67% 合计 412 100.00% 二、毕业生服务国家需求情况 (一)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情况 1.毕业生服务国家基层项目情况 2021届毕业生中有7名同学服务国家基层项目,其中5名学生,占比71.43%的毕业生参与“特岗计划”,其次是服务“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计划,分别占比14.29%。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5 2021届毕业生服务国家基层项目情况 选项 样本数 占比 特岗计划 5 71.43% 大学生村官 1 14.29% 三支一扶 1 14.29% 合计 7 100.00% 2.毕业生服务地方基层项目情况 2021届毕业生中有8名同学服务地方基层项目。 表3-6 2021届毕业生服务地方基层项目情况 选项 样本数 占比 其他 8 100% 合计 8 100% (二)毕业生服务国家重点领域情况 对2021届毕业生进行服务国家重点领域情况进行统计,其中有698名毕业生选择“以上都不是”,占比90.30%;其次是选择“国家重要领域”的有41名毕业生,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为5.30%;再次是有34名毕业生选择“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大项目”,占比4.40%。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7 2021届毕业生服务国家重点领域情况 选项 样本数 占比 以上都不是 698 90.30% 国家重要领域 41 5.30% 国家重大工程 21 2.72% 国家重大项目 13 1.68% 合计 773 100.00% (三)毕业生服务艰苦边远地区情况 2021届毕业生中有38名同学参与“就业单位所在地是否属于艰苦边远地区”调查,大部分毕业生已落实的就业单位不属于艰苦边远地区,占比为89.47%,已落实就业单位属于艰苦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占比10.23%。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3-1 就业单位所在地是否属于艰苦边远地区 三、毕业生服务地方发展情况 (一)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情况 调查显示,学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但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占毕业生总数的59.12%;省外就业比例最高的是江苏省,占比为10.48%,再次为浙江省,占比为8.67%。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8 2021届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 就业省份 样本数 占比 河南省 457 59.12% 江苏省 81 10.48% 浙江省 67 8.67% 广东省 49 6.34% 北京市 34 4.40% 上海市 26 3.36% 安徽省 10 1.29% 山东省 8 1.03% 福建省 7 0.91% 天津市 6 0.78% 湖北省 5 0.65% 湖南省 5 0.65% 四川省 5 0.65% 山西省 4 0.52% 重庆市 2 0.26% 海南省 1 0.13% 河北省 1 0.13% 吉林省 1 0.13% 辽宁省 1 0.13% 内蒙古自治区 1 0.13% 陕西省 1 0.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 0.13% 合计 773 100.00% 其中就省份所在区域而言,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最多,占比62.23%,其次是东部地区,占比36.22%,第三是西部地区,占比1.29%。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3-2 总体就业省份分布 (二)毕业生河南省内就业情况 选择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学校所在的郑州市,占省内就业人数的35.67%;其次是焦作市,占比为9.85%,再次为濮阳市市,占比为7.66%。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9 2021届毕业生省内就业分布 省辖市 样本数 占比 郑州市 163 35.67% 焦作市 45 9.85% 濮阳市 35 7.66% 周口市 29 6.35% 洛阳市 27 5.91% 新乡市 22 4.81% 信阳市 22 4.81% 驻马店市 22 4.81% 漯河市 19 4.16% 安阳市 17 3.72% 南阳市 17 3.72% 开封市 16 3.50% 商丘市 11 2.41% 平顶山市 7 1.53% 许昌市 3 0.66% 鹤壁市 2 0.44% 合计 457 100.00% 省内就业的毕业生,在豫中地区就业的最多,占比42.01%,其次是豫北地区,占比26.48%,再次是豫南地区,占比13.35%。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3-3 河南省辖市分布 (三)毕业生服务河南省发展情况 1.毕业生服务河南建设总体情况 对2021届毕业生进行服务河南建设方面的调查,回收280份有效问卷,其中毕业生选择最多的是服务河南“重点产业”,占比为47.50%,其次是服务河南“战略行动”,占比31.79%,具体如下表所示: 图3-4 2021届毕业生服务河南建设领域情况 2.毕业生服务河南重点战略行动情况 对2021届毕业生进行服务河南省重点战略行动情况进行统计,共有243名毕业生参与此项调查。其中有25名毕业生选择“绿色食品”,占比10.29%;其次是22名毕业生服务“科教资源引聚突破行动”,占比9.05%。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10 2021届毕业生服务河南省发展情况 选项 样本数 占比 绿色食品 25 10.29% 科教资源引聚突破行动 22 9.05% 新型建材 15 6.17% 新一代信息技术 15 6.17% 公共安全 14 5.76% 营商环境优化行动 13 5.35% 电子制造 11 4.53% 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行动 11 4.53% 生命健康 10 4.12% 节能环保 9 3.70% 网络安全 9 3.70% 中心城市能级提升行动 9 3.70% 装备制造 9 3.70% 高端装备 6 2.47% 现代轻纺 6 2.47% 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乡村建设行动 6 2.47% 基础能力和民生补短板行动 5 2.06% 新能源及网联汽车 5 2.06%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5 2.06% 高质量党建引领行动 4 1.65% 生物医药 4 1.65% 新能源 4 1.65% 资源环境 4 1.65% 高能级开放平台提质行动 3 1.23% 区块链 3 1.23% 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 3 1.23% 5G 2 0.82% 生物育种 2 0.82% 先进金属材料 2 0.82% 新能源汽车 2 0.82% 新一代人工智能 2 0.82% 前沿新材料 1 0.41% 生态治理和生态廊道建设提质行动 1 0.41% 先进材料 1 0.41% 合计 243 100.00% 第四章 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 一、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指的是高校毕业生所获得的工作优劣程度及工作固有特征满足高校毕业生要求的程度,因此,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水平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满意度 2021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95.08%(包括“很满意”、“满意”和“一般”),表明毕业生对就业的岗位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认同感较高,对已落实的工作整体与自身的就业期望比较相符。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4-1 2021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二)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分性别看,女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男生。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4-2 2021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性别) 二、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 (一)总体就业专业相关度 2021届毕业生的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很相关”、“相关”和“一般”)调查数据表明,有65.07%毕业生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高。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3 2021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情况 (二)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原因 根据2021届毕业生的反馈,他们认为自己就职岗位与所学展业不相关的主要原因是“其他”,占比34.30%,其次是“薪酬较低”,占比22.02%,再次是“就业机会太少”,占比20.22%。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4-4 2021届毕业生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原因 三、毕业生工作适应情况 对2021届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调查显示毕业生基本上都能在三个月内适应工作岗位,占比为88.10%。其中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在“1个月”内适应岗位工作,达到52.91%,其次是“3个月”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达到17.85%;“2个月”能适应的占比17.34%。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4-5 2021届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 四、工作胜任情况 根据2021届毕业生反馈,目前对工作的胜任情况如下图所示。44.63%的毕业生认为能够“比较胜任”当前工作;29.37%的毕业生认为“一般”;24.97%的毕业生认为“完全胜任”;仅有0.13%的毕业生表示“完全不胜任”和0.91%的毕业生“比较不胜任”目前的岗位。由此可见,2021届毕业生工作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胜任岗位工作任务。 图4-6 2021届毕业生工作胜任情况 五、岗位匹配度情况 就2021届毕业生现就职岗位的岗位匹配度看,总体匹配度较高(含“很匹配”、“匹配”和“一般”),为95.98%。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7 2021届毕业生岗位匹配度 六、毕业生工作与求职预期吻合情况 对2021届毕业生关于从事的工作与求职预期吻合情况调查可知,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吻合(含“很吻合”、“吻合”“一般”),占比89.4%。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4-8 2021届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求职预期吻合情况 七、毕业生离职率调查 (一)总体离职率 2021届毕业生更换工作的频率较高,据调查反馈,38.81%的毕业生没有更换过工作岗位,更换“1次”工作的毕业生占比34.28%。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9 2021届毕业生就业稳定性 (二)离职的原因 在更换过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调查更换工作的原因,选择“其他”原因的,占比32.22%;其次是“发展前进有限”占比21.13% ;再次是“工资福利较差”的占比20.50%。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10 2021届毕业